今天,央視《新聞聯播》講述貴州的“千年之變”
3月28日,央視《新聞聯播》播出《【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·偉大變革】貴州大地的“千年之變”》,報道了黨的十八大以來,貴州奮發進取,積極作為,脫貧攻堅取得了全面勝利,書寫出“千年之變”。
貴州大地的“千年之變”
在貴州遵義大山深處的花茂村,眼下,800多畝油菜花田迎來了一年中最美的時節,千畝產業基地里羊肚菌也到了采收旺季,讓誰都想不到的是,這個人均年收入超兩萬元的小康村,十多年前,還是貧困荒蕪的“荒茅田”。
貴州遵義花茂村黨支部書記 彭龍芬
貴州遵義花茂村黨支部書記彭龍芬說:“原來各家各戶就靠種點玉米、水稻養家糊口,村民一年四季沒什么收入。”
花茂村是當時貴州很多貧困地區的一個縮影,作為我國唯一一個沒有平原的省份,貴州的貧困人口、貧困面積、貧困程度都創下了全國之最。
習近平總書記始終牽掛困難群眾,多次強調,小康不小康,關鍵看老鄉,關鍵看貧困老鄉能不能脫貧,全面建成小康社會,是我們對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,必須實現,而且必須全面實現。
2015年6月,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貴州考察,在花茂村,總書記和村民親切交談,了解脫貧政策的落實情況。
貴州遵義花茂村村民王志強說:“總書記考察花茂村的時候跟我們說,黨中央制定的這些政策好不好,要看鄉親們是哭還是笑。”
遵義花茂村村民 王志強
要讓群眾的臉上笑出來,讓群眾的腰包鼓起來,黨的十八大以來,黨中央在全國范圍打響了脫貧攻堅戰,僅在貴州,從2016年開始,中央投入的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年均增長就超過20%,7個東部幫扶城市向貴州投入財政幫扶資金累計超過了113億元,40家中央國家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定點幫扶全省50個貧困縣。
一項項政策,一筆筆真金白銀,助力貴州向絕對貧困發起總攻。貴州累計選派21.32萬名干部到村開展幫扶,全面夯實群眾“兩不愁三保障”的基礎。從省級層面統籌完善就業扶持、教育醫療保障、社區服務管理體系,確保易地扶貧搬遷群眾“搬得出、穩得住、逐步能致富”,192萬人搬出貧瘠之地,創造了搬遷人數全國之最。大山里的貧困戶“一步跨千年”,成為城鎮新市民。
興義市灑金街道易地扶貧搬遷小區居民 陳婭
貴州省興義市灑金街道易地扶貧搬遷小區居民陳婭說:“城里人能住的房子,我們也可以住了,能享受的生活,我們也可以享受了。”
黨的十八大以來,貴州平均每年減貧100萬人,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的26.8%下降到2021年的0.85%,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達到9975元,66個貧困縣全部摘帽,923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,減貧人數為全國之最,實現從解決溫飽、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。
如今,曾經“地無三尺平”的貴州,已成為“高速平原”,在西部地區率先實現縣縣通高速、所有行政村通公路,山鄉群眾出行平均候車時間,由2小時縮短到30分鐘。
如今,“八山一水一分田”的貴州,蔬菜、食用菌、茶葉等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蓬勃發展,茶葉、辣椒、藍莓等的種植面積居全國第一,農業增加值增速連續4年位居全國前列。
在貴州田間地頭,農產品裝上車就能發往世界各地,銷售半徑從平均不到300公里,延伸至北上廣、粵港澳以及國際市場。
2021年春節前夕,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來到了貴州,他勉勵鄉親們繼續努力奮斗,把鄉村產業發展得更好,把鄉村建設得更美。
貴州省鄉村振興局副局長吳坦說:“我們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,深刻認識到脫貧摘帽不是終點,而是新生活、新奮斗的起點。目前,貴州仍有超過3萬名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堅守在鄉村一線,全面推進鄉村振興。”
貴州省鄉村振興局副局長 吳坦
如今,貴州將省會貴陽市云巖區、南明區以外的86個縣、市、區,都作為鄉村振興發展縣,統籌推進發展鄉村產業,努力繪就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。
在花茂村,現代農業和當地流傳下來的古法陶藝、古法造紙等非遺技藝結合在一起,文旅、農旅融合發展,成為遠近聞名的鄉村旅游目的地和優質農特產品、非遺文創品的輸出地。
遵義市播州區花茂村村民 母先才
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花茂村村民母先才說:“原來我們花茂村3/4的人在外面打工,現在有3/4的人在家里就能上班了,家家戶戶都開開心心的,過得很幸福。”
“天無三日晴,地無三尺平,人無三分銀”,這是過去人們對貴州的印象。如今,再次行走在貴州大地,山鄉面貌發生歷史性巨變,產業發展取得歷史性突破,百姓生活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改善。貴州的“千年之變”,折射的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中國,所展示出的勃勃生機和壯麗前景。
責任編輯:金彥希
網友評論